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百科
- 國際農產品市場需要把握的七大特征發表日期:2014-12-08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150221次
在我國農產品消費需求剛性增長、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的條件下,立足國內確保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同時更加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既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業產業和貿易政策的理性選擇。準確把握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供需現狀、特點及趨勢,對于更好地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縱觀近50年來世界農產品供需和市場變化,總的來看,國際農產品供需和市場主要呈現以下七個顯著特征。
?
一、國際農產品供需總體基本平衡,但區域性短缺和糧食不安全問題突出,糧食危機的風險始終存在
(一)農產品供給保持與需求同步增長,世界糧食供需總體平衡。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1961-2012年,谷物、油料和肉類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上升趨勢,高于同期人口增長速度,人均占有量穩步提高。總體來看,世界范圍內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速與消費量增速基本相當,實現了同步增長和供需基本平衡。1961-2012年,全球小麥、大米、玉米、大豆、食糖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7%、2.30%、2.83%、4.76%、2.42%,同期消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5%、2.25%、2.83%、4.59%、2.30%。?
(二)糧食短缺與過剩并存,糧食供給與糧食安全區域性差異明顯。盡管全球糧食供需總體上基本平衡,但受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和生產力水平以及人口增長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糧食供需區域差異十分明顯,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地區糧食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發達國家糧食生產過剩,除將過剩的糧食用于貿易和糧食援助外,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更用來生產生物質能源;而發展中國家糧食供應不足,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居高不下。以人均谷物占有量為例,2012年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分別高達1130公斤和1892公斤,而低收入缺糧國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只有220公斤,不到美、澳等發達國家人均谷物占有量的1/5。據FAO統計,全球仍有8.42億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8;亞洲、非洲發展中國家是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分別有5.52億人和2.26億人,占全球饑餓人口總數的65.3%和26.9%。
?
(三)年度之間糧食供需平衡仍不穩定,糧食危機的威脅始終沒有根除。世界糧食供需總體基本平衡,但年度間存在較大波動,糧食危機的威脅始終沒有徹底消除,在特定時期還非常突出。1961-2007年世界谷物產量從8.9億噸增至21.2億噸,年均增長1.9 %。但由于消費的增長,47年間世界糧食庫存下降年份多達31年,產不足需的年份比例達66%。期間還發生了20世紀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次世界性糧食危機。2000年以來,世界糧食安全形勢總體有所改進,糧食產量較大幅度增長,但供需平衡仍不十分穩定。受氣候變化、市場波動影響,庫存水平總體下降明顯,庫存消費比由2001年的29.9%降至2007年的18.4%,2007年再次發生了以糧價飛漲為特征的糧食危機。
?
二、相對有購買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況
盡管全球糧食供求總體基本平衡且呈緊平衡狀態,但相對于有購買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國際市場上主要農產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供給充足,出現供過于求,剩余農產品處理一度困擾主要農產品出口國。近年來,隨著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這一情況才得以改變。國際市場供給相對充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全球谷物庫存水平始終保持在糧食安全警戒線以上。新世紀以來,全球谷物庫存持續增加,由2000年的2.33億噸增至2013年的5.72億噸,年均增長7.2%,同期庫存消費比雖呈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31.8%下降至2007年的19.3%,近年來又逐步恢復,2013年增至23.7%,始終保持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以上。就具體產品而言,小麥和大米供給更為寬裕,庫存消費比一直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上。玉米庫存水平相對較低,但在2006年前基本保持在糧食安全警戒線以上,近年來隨著生物能源快速發展,部分年份庫存消費比開始低于安全線。
?
二是長期以來全球主要農產品實際價格水平呈下降趨勢,直到近幾年才因生物質能源發展開始波動走高。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1961-2013年FAO食品名義價格持續上漲,由33.2漲至210.2,上漲5.3倍,但1974-2004年近30年的FAO食品實際價格卻呈下跌趨勢,直到2007年受糧食危機影響開始快速上漲。自2003年以來,受生物質能源、氣候變化、金融投機等因素的影響,主要農產品實際價格明顯回升,但仍大幅低于20世紀70年代的高位。
?
三、國際市場上主要農產品貿易量占產量的比例有限,世界范圍內農產品基本供給主要依靠國內生產來保障
2001-2012年,全球谷物貿易量由2.42億噸增至3.07億噸,增加了7000萬噸左右,年均增長2.2%。但總體而言,全球谷物貿易占產量的比重比較低,2001-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這說明世界糧食供給主要依靠各國國內生產,糧食貿易僅對其中約15%起作用。相對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糧食作物的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2012年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貿易量占產量的比重分別為37%、38%和32%。?
四、與農業資源在全球分布不平衡相適應,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集中度很高,大宗農產品主要被少數跨國公司掌控,具有準壟斷性
全球糧食貿易量不僅非常有限,而且出口市場較為集中。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來自泰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國,58.7%的小麥出口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70%-80%的棉花、食糖、羊毛出口也集中在前五大出口市場。全球80%的糧食貿易和其他大宗農產品貿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跨國糧商所壟斷,而且這些跨國糧商還利用其資本、管理和市場渠道方面的優勢,通過直接投資不斷滲透到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業鏈中,在部分發展中國家還形成了對糧食產業鏈的控制,加劇了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壟斷風險,導致世界糧食產業鏈被牢牢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
五、受氣候變化、生物質能源以及農產品資本化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走高,不確定性、波動性態勢加劇
(一)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災害頻發多發,農業生產風險增加。氣候變化導致洪澇災害、干旱、低溫雨雪天氣、病蟲害增加,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災害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1-2010年各國報告的自然災害數量比前10年增加了26%,其中極端天氣增加228%、洪澇災害增加71%。氣候變化引起的生產波動直接影響國際農產品市場,加劇農產品價格的波動。?
(二)生物質能源快速發展,大幅拓展了農產品需求空間,打通了能源市場和農產品市場相互影響的通道。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07/2008年度全球糧價上漲中生物燃料的貢獻率為75%。近年來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加之國際社會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注,很多國家鼓勵生物燃料的開發和使用,這無疑大大增加了玉米、油菜籽、甘蔗等原料農產品的用量。世界生物乙醇產量由2003年的3294萬噸增至2010年的9772萬噸,年均增長16.8%;生物柴油產量從2005年的446萬噸增至2010年的1822萬噸,年均增長32.5%。1990-2010年,美國生產乙醇所耗用的玉米量從950萬噸增至1.27億噸,占美國玉米總產量的比重由4.7%增至40.3%。同期,巴西生產乙醇所消耗的甘蔗量從1.6億噸增至3.6億噸。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增強了原油價格和農產品原料價格之間的互動性,農產品市場受能源市場的影響進一步增大。相對農產品市場而言,能源市場很大,因而能源需求的微小變化就能引起農產品需求的巨大波動。
?
(三)投機資本大量進入農產品市場,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農產品交易范圍已從局部、區域性的市場擴展為全球市場,投機資金也越來越多地進入農產品期貨市場。金融投機對農產品市場和價格的影響日益突出:一是加速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導致農產品價格出現突然或不合理的上漲或下跌,使得價格在短期內偏離由供求決定的趨勢價格;二是給農業生產者傳達錯誤的市場信號,嚴重干擾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導致市場扭曲,大大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
六、世界范圍內用于農業發展的后備耕地和水資源仍有相當數量,國際市場農產品供給仍有增長潛力
(一)消費結構的調整可較大幅度增加有效供給。目前,全球大約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發展生物燃料,生產的生物質能源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從未來發展的趨勢來看,由于生物質能源對環境改善和能源供給的貢獻有限,且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巨大壓力,迫于環境壓力和輿論壓力,各國都在積極發展非糧原料的第二代、第三代生物質能源來替代現有的以玉米、植物油、甘蔗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質能源,這就意味這全球將有更多的糧食用于滿足人類口糧消費以及飼料業的發展。?
(二)發達國家限產休耕政策的調整可釋放生產潛力。發達國家農產品供給過剩的歷史由來已久,為了有效控制國內生產,保障國內農民收益,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國家都或早或晚地實施了休耕、生產配額等類似政策。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通過限制耕作面積來對供給實行控制,并自1947年開始實行休耕。近年來隨著全球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美國休耕地面積從1985年的1800萬公頃降至2008年的1300萬公頃。如果農產品價格隨著需求增長而相應上漲,有可能促使發達國家調整其限產休耕政策,釋放產能,增加農產品供給。
?
(三)世界糧食單產仍有大幅提高的潛力。
各國間糧食單產存在較大差異,發展中國家提高單產的潛力較大。在非洲南部、南美洲、西亞、中亞、南亞、東歐和俄羅斯,如果適當改進水土管理、應用現有成熟技術,就能實現產量的成倍增長。據測算,未來10年若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單產和單產潛力差距能縮小20%,那么全球谷物產量將提高5.1%。通過加大投入、實行集約化經營,發達國家單產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即使在澳洲、北美和西歐一些發達地區,其實際單產也只有其潛力的60%-70%,仍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四)世界范圍內可開墾的耕地資源儲備充足。據FAO估算,目前全球范圍內宜開墾的土地還有40億公頃,是全球現有耕地面積(16億公頃)的2.5倍。全球可開墾的耕地資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國家或區域:一是非洲尚有待開墾耕地8.3億公頃,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區的蘇丹、南非、安哥拉、乍得、莫桑比克、尼日利亞、納米比亞、馬里、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二是南美尚有待開墾耕地5.7億公頃,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等國。三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土庫曼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尚有4.7億公頃左右的可開墾耕地。四是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有大量待開墾的耕地。除耕地資源豐富外,上述地區的淡水資源也相當豐富。非洲撒哈拉南部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汲水量低于其內部可再生水資源的1-3%,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等機構公認為未來全球最具農業開發潛力的地區。
?
七、未來全球糧食需求增長壓力巨大,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任重道遠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2010年的69億增至91億,增長34%,屆時全球70%的人口將住在城市。聯合國糧農組織《2050年如何養活世界》報告認為,城鎮化勢必帶來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谷物直接消費下降,而果蔬、肉類、乳制品和魚類消費將增加,最終導致糧食需求的增長。報告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均能量消耗將達到3050卡路里,比2003-2005年能量消耗水平增長10%。屆時要實現世界糧食安全,未來幾十年世界糧食總產量必須增長70%,其中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則必須增長100%。據專家預測,未來幾十年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進口需求可能會大幅增加,谷物進口量預計由2008-2009年的1.35億噸增至2050年的3億噸。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 總的來說,國際市場農產品供給增長有很大潛力,對需求的增長能夠做出有效反應,當然這需要有個過程。FAO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2年,世界大豆貿易量由5354萬噸增長到9970萬噸,增長了4600萬噸,其中中國大豆進口量增長了約4400萬噸,同期除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進口量僅增長200萬噸。世界大豆貿易量的增長主要是對中國進口需求增長做出的反應。但是國際市場也存在很大風險,有短期、局部短缺和發生糧食危機的風險,有價格波動加劇的風險,有跨國公司壟斷的風險,還有主要出口國掌控能力增強帶來的風險。國際農產品市場和供需特點決定了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又要防止過度依賴,還要防范風險。
??? 托普農業物聯網:http://www.21521566.com/
??? 微信掃一掃,信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