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食品安全溯源平臺和標準將出臺 落實主體責任成重點發表日期:2019-12-25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6353次
[ 國家建立統一的食用農產品追溯平臺,建立食用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追溯標準和規范,完善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加強全程追溯的示范推廣,逐步實現企業信息化追溯體系與政府部門監管平臺、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對接,接受政府監督,互通互享信息。 ]
近日在“2019中國(上海)食品安全與產業發展論壇”暨上海市食品學會年會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年會上,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上海市食品學會理事長潘迎捷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兩位行業專家就對近期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的理解、行業協會如何賦能食品行業提升安全意識和技術水平做出了獨家回應;并對當下食品行業熱點話題如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擴大進口食品開放、傳統食品行業升級改造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顧振華、潘迎捷一致認為,《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是中國食品產業過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對未來行業發展具有綱領性指導意義的一個文件,客觀分析了當前國家食品安全的形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當下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并對落實行業主體責任做了具體部署。
潘迎捷對記者表示,上海食品學會年會的參與對象過去主要以高校科研單位為主,近兩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有更多企業參加,學會也重點轉向為企業轉型調整提供技術、服務、政策咨詢、培訓等方面的支持。顧振華也強調,“三鹿奶粉”事件后的十年來中國食品安全經歷了全面從嚴整頓,不太可能再出現大規模、系統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但當下的食品安全形勢還是比較嚴峻,亟待解決的問題依然不少。
食品安全溯源呼吁國家搭臺、企業唱戲
上述《意見》第七條明確提出,要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食品生產企業對其產品追溯負責,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記錄真實完整,確保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國家建立統一的食用農產品追溯平臺,建立食用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追溯標準和規范,完善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加強全程追溯的示范推廣,逐步實現企業信息化追溯體系與政府部門監管平臺、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對接,接受政府監督,互通互享信息。
顧振華表示,食品安全溯源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供應商供應渠道來源不明確的產品,食品安全就不可能有保障;相關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不落實,食品安全溯源標準就無法真正落地。
“中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經營規模總體來看還是太小了,這個行業成本投入和門檻也偏低,缺乏長遠眼光和規范管理的企業就容易在食品安全上出問題,大企業在這方面做得相對更好一些,不同規模的企業主體之間追溯技術差距極大。目前國家統一的追溯平臺還沒有搭建起來,市場上大都是企業自建的追溯平臺,各自為政是普遍現象。”顧振華呼吁,目前行業急需一個國家層面搭建的統一平臺,來兼容分布在各個企業和行業中的不同的追溯體系,“全國農產品、食品的信息是海量的,但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是信息孤島現象,國家搭建的統一追溯平臺要像一條發達規整的高速公路,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則是一條條匝道,各企業、行業主體只要連接好匝道,就能對接上高速公路,相關的溯源信息就能在統一的平臺上實現共通共享,不管什么技術體系都能在這個平臺上走得通。”
他指出這次的《意見》與以往很大的一點不同是,原來處罰單位而不處罰相關個人,現在可以直接處罰到企業法定代表人本人,高壓態勢下,這些主體和個人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會從不敢、不能到不想觸犯轉變。
潘迎捷也認為,目前的食品溯源信息過于分散化,應該由中央政府來建立統一的標準,但具體操作還是得由企業來做,主體責任還是在企業。
目前市場上食品溯源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還是條形碼、二維碼,區塊鏈溯源技術在一些高價值產品上開始投入應用。
顧振華提出,第三方檢測和溯源機構,將為大量中小企業落實食品安全溯源提供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小企業通過購買第三方溯源服務,可以減少硬件、軟件投資成本,同時加快食品安全溯源覆蓋的品類和面積。“比如上海有很多標準化的菜市場,每個菜市場里都有一個快檢實驗室,但這并不能保證菜場里的菜都是健康無害的,很多實驗室在實際操作中形同虛設,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第三方的機構來介入,政府出錢來購買服務,靜安區的標準化菜市場已經有這樣的操作先例了。”潘迎捷說道。
此外,食品安全溯源的應用,顧振華認為不可能一步到位,應該會從預包裝食品特別是其中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先行開始,然后逐步擴展到所有的品類,“比如嬰兒配方奶粉,一方面是屬于特殊食品,一方面也是因為其價值高,食品安全溯源成本對其來說壓力會小很多;而對那些本身只賣幾塊錢的食品來說,要另花一筆錢來做食品安全溯源和相關數據建立,無疑會是沉重的負擔,所以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應用包括一些前沿技術如區塊鏈的應用,肯定是要分品類、分步驟進行的。”
擴大食品進口應與食品監管延伸同步
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趨勢和電商平臺等因素的推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進口食品的快速增長,進口食品逐漸成為中國尋常百姓餐桌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iResearch的調查,當前57.5%的消費者在進口食品上的消費金額占整體食品消費的比例超過了10%。進口食品的規模也在壯大,2009~2018年的十年間,艾瑞咨詢數據顯示,進口食品規模保持了17.7%的復合增長率高速增長,2018年進口食品總額首次超過700億美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與1997年相比,2017年進口食品經營企業數量為18112家,增長了近3倍,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增長最快達13861家,是1997年的770倍;外資企業3303家,比1997年增長了42.4%。
顧振華認為,進口食品的快速增長,一方面來自國家的開放姿態,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的需求使然,兩者缺一不可。目前來看國家會進一步加大進口食品開放力度,把以往人們認為的壁壘打破;但與此同時也要保障好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加強對進口食品的把關和檢驗檢疫。
“以往只對進口來的食品產品進行把關,但隨著進口食品數量越來越多,要確保食品安全必須要將把關環節往前延伸,從國外食品的生產、種植、加工等源頭環節上,就向其宣傳中國的食品標準,要求其生產滿足中國食品標準的產品,不能等到食品進到海關了再來做檢查。”顧振華表示,消費者對進口食品不要盲目推崇,有些食品并不是通過了口岸檢驗,就代表一定沒問題了。
發達國家的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和食品安全技術起步早于中國,擴大進口食品,對國內農產品、食品產業帶來一定沖擊的同時,也會倒逼國內食品產業鏈相關責任主體提升自身競爭力,加速中國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傳統農副食品加工產業亟須升級換代
食品行業的范疇,不僅包含食品制造,還包括農副產品加工和酒水飲料茶兩大塊,而這三個板塊對食品安全需要提供的技術支撐和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
以占據食品行業整體60%份額的農副產品加工板塊來看,要從源頭上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關,潘迎捷認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中國分散在各地眾多的鄉鎮企業,大部分都是圍繞農副產品加工發展起來的,但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不高。從加工比例來看,中國是1:2,美國是1:3.7,日本、歐洲能達到1:4或1:5,中國的農副產品加工比例還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通過加工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這一環節也還較為薄弱。
“農副產品加工需要科技支持和市場渠道打開,電商經濟為偏遠地區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目前的關鍵點在于如何對傳統食品生產加工產業進行升級換代,中國現有的一些食品加工方式依然比較粗放傳統,不適應現代化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需求。”潘迎捷對記者表示,傳統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不僅要保持特色風味,還要與現代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行業趨勢相接軌,這是中國食品產業目前面臨的很大挑戰。本文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