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智慧”加持農業可否抵御災害發表日期:2018-10-17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793次如今,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大數據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智慧農業體現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較傳統農業有更強的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能力。
“山竹”作為今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強臺風,截至記者發稿前,已從廣東轉移到廣西。兩廣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強臺風對農作物的影響不容小覷。
眾所周知,氣候是農業產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但災害性天氣無法避免。可否利用科技手段減輕災害的影響?這一點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孫忠富的肯定,那就是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較傳統農業有更強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汪懋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智慧農業體現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
天生患有“氣候病”
臺風刮碎了玻璃,家里一片狼藉,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掏出手機拍段視頻發到朋友圈。殊不知,此時農民可能坐在家里哭。
臺風天氣對農業的打擊是全方位的。強風會折斷莖葉,臺風帶來的強降水更會淹死大量作物。據報道,截至目前,廣東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20萬畝。
一次臺風,無數農民一年的心血便付諸東流。
農業是災害應對能力最弱的產業,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一次臺風,一場冰雹,一次霜凍……每次天氣的劇烈變化都有可能讓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9月9日夜間至10日凌晨,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降溫天氣,特別是黑龍江西北部地區出現了低溫霜凍天氣,對該區域大豆生長造成了一定影響。
監測結果表明,黑龍江省大豆低溫霜凍面積約為1478.5萬畝,約占全省種植面積的29.9%;產量損失預計為5.5億斤左右,約占全省總產的4.45%。
其實,氣候變化對農業產業的影響并不只限于中國。
9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編制的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在意大利羅馬發布。報告聚焦了氣候變異和極端氣候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影響。
報告指出,氣候變異和極端氣候是引發嚴重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影響到了農業和糧食安全,會使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推動可持續農業這一挑戰更加難以應對。
自然災害阻擋不了,但可以想辦法減輕災害的影響,這是很多農業從業者面對自然災害的第一反應。
孫忠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云計算、農業大數據讓農業經營者靈活地掌握天氣變化數據,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
傳統農業需要智慧技術
事實的確如此。如今,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大數據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及時預警、減輕自然災害影響正是智慧農業的作用之一。
所謂智慧農業,就是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農業發展需要更智慧的技術來打破傳統農業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困境。”孫忠富表示,智慧農業可實現農業精細化、高效化和綠色化發展。
前不久,中國氣象局出臺《智慧農業氣候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全國一體化的智慧農業氣象大數據平臺、國省兩級精細智能型的農業氣象業務平臺、便捷智慧的全國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和開放共享的全國農業氣象業務眾創平臺,推進全國農業氣象業務服務互聯互通、共享融合。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禾壯慧農的天空地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正探索建立氣象大數據平臺。
史中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該平臺主要提供實時天氣預報、歷史天氣信息查詢和災害性氣候的預警。氣象預警功能以省、市、縣三級為預警區劃層級,方便農村、農業管理決策部門開展主要農作物的氣象管理,對暴雨、暴雪、大風、高溫、干旱、冰雹、霜凍等氣象災害進行預警。
此外,用戶還可通過歷史天氣模塊查詢歷年詳細歷史天氣記錄,包括每天的氣溫、天氣狀況、風向風力等氣象記錄。
升級改造農業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目前發展智慧農業在許多國家已成為共識。
在孫忠富看來,這得益于智慧農業的發展將推動農業產業鏈升級改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升級產業領域,由勞動密集型走向智能化生產;二是升級經營領域,突出個性化與差異化營銷方式;三是升級服務領域,提供精確、動態、科學全方位信息服務。
以升級服務領域為例。目前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區,已經試點應用基于北斗的農機調度服務系統。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采訪呼倫貝爾市農牧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肖明華時,對其介紹當地建立的農機精準作業平臺,印象深刻。據悉,該平臺于2016年建設完成,主要服務于農牧民,由呼倫貝爾市農牧業機械管理調度指揮中心數字化平臺、安裝在農機的智能無線終端及深松探測設備終端構成。
此外,一些地區通過室外大屏幕、手機終端等靈活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向農戶提供氣象、災害預警和公共社會信息服務,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孫忠富認為,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為農業經營者傳播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生產管理以及咨詢服務,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戶經營好自己的農業生產系統與營銷活動,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節本增效、提高效益。
雖然我國智慧農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較好。
2015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的發展,在每年發布的重大政策文件中都會提及智慧農業。
例如,農業農村部在《“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以建設智慧農業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智慧農業科技研發。
“凡能有效提高農業土、水、肥、藥、光、熱等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都將成為智慧農業技術發展研究的新熱點。”汪懋華說。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