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務農生手借助物聯網設施當上莊稼好手
發表日期:2016-08-02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658次
連日的大雨,對不少農作物的生長都造成影響。而在天津東麗區,利用物聯網科技農業設施,使得闊別20年農務的村民在大雨來臨之際卻展現“莊稼好手”絕技,挽救農業損失。
棚外大雨傾盆,棚內風平浪靜。在東麗區趙北村稼和果蔬合作社的12畝物聯網設施農業大棚中,大小番茄、青椒、油麥菜等蔬菜正享受全自動的種植照料。“目前整個合作社四分之一的大棚都采用這套物聯網科技種植系統。”幫扶組駐村干部張敬亮指著大棚外一條條電纜線介紹,大棚內的監控設備能夠自動探測棚內的溫濕度等數據,通過數據收集箱的匯總、電纜的傳輸直接將數據傳到統一的云計算管理平臺。“管道壓力、二氧化碳含量、環境溫濕度、基質溫濕度、實時光通量、總灌溉量等數據,在這個平臺上都能實時顯示。”張敬亮介紹,這套設備耗資約30萬元,是市級幫扶加上合作社共同籌建。根據農業氣象站的天氣預報,提前做到大棚的自動閉合、自動開啟、排風扇、通風扇、水簾機的自動打開;根據棚內探測數據來調節排水、排潮、排熱,甚至種植者手機上就能看到所有數據,并進行部分操作。
農業效率提升、農民工作量降低,20年未務農的村民,一年時間回到種植高手水平。“我們這很多蔬菜都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比如生菜、木耳菜、大小番茄、油麥菜等蔬菜,現在都不受當地土壤影響。”稼和果蔬合作社秘書長陳吉慶介紹,在市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20余年荒廢未務農的村民通過高科技的農業設施在短短一年內再次成為務農高手。“東麗區是鹽堿地,通過無土栽培使得不能在這里生長的植物今后都能種出來,打破種植壁壘。”陳吉慶介紹,無土栽培的植物使用滅菌椰糠做基質,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時期精確施用肥料、精確化管理,使蔬菜品質得到提升。
高品質蔬菜尚賣不上好價錢,合作社未來將打印蔬菜“身份證”,追溯整個綠色種植過程。“雖然科技化生產、綠色無污染,但目前果蔬銷售價格卻賣不上好價格。”陳吉慶表示,真是因為市場上“綠色蔬菜”參差不齊,為讓消費者看到蔬菜的真正“身份”,今后合作社將在蔬菜包裝打上“二維碼”。消費者可以通過掃碼了解蔬菜整個生長過程。“包括定植日期、管理間歇、施肥的情況、采摘人、運輸的情況,所有的這些綜合的信息,都會在我們消費者的手機屏幕上顯示出來,可以做到吃得放心、買得也放心。”張敬亮介紹,目前,追溯系統正在進行底層代碼的開發、調試,預計年內可以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