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七大成就詮釋黔南農業轉型升級發表日期:2016-06-23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070次
“185工程”的實施和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園區建設,讓黔南山區傳統農業找到了特色、高效、生態的發展路徑,一大批從事非農產業的老板轉產投資農業產業,一大批打工回鄉青年創辦農業基地,形成了政府、農民、企業三者互動,市場引領,政策推動的工作格局。
特別是“十二五”時期,黔南深入實施農業"185"工程,全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農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特色產業快速成、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等七大成就。
農業經濟增長提速 農民增收渠道拓寬
黔南利用立體氣候、土地資源、特色品牌農產品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種養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高效農業。同時,整合資源,扶持農民,啟發民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全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解決了農民從種不出到種得出、種得好,從賣不出到賣得出、賣得好的問題,促進了基地規模化、設施現代化、種養標準化、服務專業化、生產集約化。
州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州農業總產值、總增加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5億元、176億元、8500元,分別比2010年總增長131%、151.4%、126.1%,一產總值在全州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增速有所調整,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有所縮小,農民家庭人均總收入中二、三產業比重有所提升,三次產業得到融合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加快 特色產業成長壯大
為了讓黔南蔬菜有特色、有品質、有市場,黔南每兩年就要制定一份蔬菜重點項目推進實施方案,對重點品種、種植面積進行詳細規劃,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種植習慣、氣候特點、目標市場需求,確定本區域的主導品種,使各地在品種結構調整上各有特色、成效顯著。
不僅蔬菜如此,茶葉、刺梨、水果、畜牧等產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示范和探索方面均成果累累,在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人才隊伍,為廣大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優質服務,使農戶種(養)有目標,銷有市場,破解了產業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州農委數據顯示,2015年,全州畜牧業生產豬、牛、羊、禽存欄分別達到296、101、96、2525萬頭只,肉用出欄分別達到346、22、56、2358萬頭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9、10、0.38萬噸;蔬菜、水果、刺梨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24.30、105.45、37.05萬畝;全州茶園總面積達131萬畝,其中,投產茶園面積達54.83萬畝,產量2.09萬噸、產值33.64億元、綜合產值65.47億元。
升級“185工程” 打造高效農業園區
目前,農業“185工程”覆蓋全州13個縣(市、區)全部鄉鎮和90%以上行政村65%的農戶。通過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園區建設,在目標定位上成功打造“185”升級版,由畝均產值“185”向人均純收入“185”轉變。
至2015年,全州累計建成園區70個,其中省級52個、州級18個,共完成投資250億元。園區經營主體企業443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82家,帶動從業農民9.5萬人,以特色優勢農產品為主的生產基地面積142.95萬畝,規模化、標準化畜禽、水產品養殖基地24個。70個園區實現總產值350億元,位列全省第2,銷售收入250億元,位列全省第3,實現利潤120億元,核心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萬元,在全省省級園區績效考評中,州內9個園區進入前75名。
農業“185工程”和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園區建設,成為黔南“十二五”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和標桿,成為引領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高效發展的支撐平臺。
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 農產品加工提速增值
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農戶的深度融合,使家庭承包經營、企業化經營和合作經營的優勢得到疊加,推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產業化、合作化和職業化,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正在悄然改變,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功能不斷拓展,園區綜合效益不斷提升,農業“接二連三”功能充分顯現。
至2015年,全州各級農業龍頭企業577個,比2010年增加84.88%。全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369個,比2010年增加3.02倍。培育家庭農場652個,培育種養加銷專業大戶13153戶。全州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217.05萬畝,比2010年增加7.46倍。全州年產值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47個,比2010年增加55.35%,當年加工企業總產值129億元、利稅1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98、2.53倍,甕安、龍里縣分別新獲農業部“全國畜產品加工示范基地”、“黔南中部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稱號。全州休閑加工經營主體達到3200個,打造省級以上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19個,休閑觀光農業從業人員人數7400余人,帶動農戶1.1萬余戶,接待游客571.94萬人次,營業收入約3億元,與2010年相比,經營主體、接待人次、營業收益均呈數倍增長。
品牌創建力度加大 市場開拓初見成效
我州把農業產業作為保障工程、平安工程、致富工程來抓,重點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從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三品一標”認證入手,加強產品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促進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至2015年,全州通過QS、ISO、HACCP認證的企業(專業合作組織)達到100個,累計完成“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地產品認定認證506個、綠色食品產地產品認定認證各7個、有機食品產地產品認定認證20個、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10個。“三品一標”種植業認證面積224.55萬畝、畜牧業認證規模904.62萬頭只。都勻毛尖以910的品牌強度和181億元的品牌價值,榮登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茶葉類地理標志產品榜單,位列第二。
至2015年,全州有90余家企業在淘寶網、京東等電商平臺開通電子交易,銷售產品500余種,銷售額6000余萬元。“惠水云”、“龍里大數據”等成為引領農產品電商發展平臺的新模式。
農業發展投入增長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隨著黔南農業的轉型升級,農業正在成為吸引外資的熱門領域。
我州利用地緣、生態、交通區位和氣候優勢,從用地扶持、優質服務、金融支持等方面優化投資環境,圍繞茶葉、精品蔬果、生態畜牧等優勢主導產業,引入一大批品牌影響大、規模效應好的農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入駐后,通過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使黔南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推進,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農業產業化工人,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產出效益。
“十二五”期間,黔南農業園區和新農村示范點的公路主干道、機耕道、生產便道、溫室大棚、標準化圈舍、保鮮庫、灌溉溝渠、飲水工程、村寨污水溝改造、垃圾池、村寨綠化、農民科技書屋、科技網吧、“三改”等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為山地農業轉變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機制、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生產能力提供有效支撐。
科技興農成效顯著 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豐碩成果的背后,是一大批種養新技術和新品種的廣泛推廣和應用。
近3年來,黔南引進的蔬果新品種345個,成功推廣166個;引進新技術共75項,成功推廣52項,其中,30多項為自主創新技術。此外,種植模式的不斷創新,讓黔南農民種出了高效田、高產田。
新設備的推廣使用也大大提高了我州農業的科技含量,太陽能殺蟲燈、誘蟲板等綠色防控設備深受農戶歡迎,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得到推廣使用。
目前,農業園區應用、轉化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75項(次),福泉、都勻經濟開發區的園區開始應用"3S"技術建立GIS系統和三維立體模型,龍里灣灘河園區啟動“智慧農業”建設,建立水肥一體化自動調控系統。全州科技進步轉化為農業產出率、投產比、效益率等綜合生產能力和水平的較大提高。
2015年,我州在農業部、省、州下達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例行抽檢中,任務完成率、合格率均為100%。